1939年战伤奖章(Wound
Badge 1939),德文为“Verwundeten-Abzeichen 1939”。德国战伤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,德皇威廉二世(Wilhelm
II)于1918年3月3日设立第一个军事战伤章,设立三个级别,级别体现被授于者受伤的次数和伤残程度。希特勒上台后,内务部发布一个声明,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受伤但没有授于战伤章的人,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获得。并授于正式证书,而且容许在正式场合佩带这些奖章。在1939年4月20日,吞并奥地利、捷克和梅梅尔之后,内务部又发布一个公告,所有服役在奥匈帝国军队,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受伤的人也可以获得这个奖章。事实上这个奖章授于一直到1941年后期。
1939年9月1日,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候,希特勒重新设立一个新徽章版本,依旧沿用三个级别,但没有单独设立海军版本,最初利用大量一战战伤章,重新冲压上万字。这就是所说的第1版或“西班牙”版,尽管仅仅作为“临时”使用,但这个版本一直使用到1942年。几个月后,战伤章第2版本开始发授,这个版本与第1版非常相似,最明显的区别是M35钢盔代替以前的M16钢盔。授于对象是国防军、武装党卫军和辅助服务组织,在1943年之后,扩大到空袭中受伤的平民。授于数量大约有500万以上。
1939年战伤奖章是椭圆形,边缘环绕月桂树花环,花环底部有个丝带结,在徽章中心是一个M35钢盔,钢盔中心是突起的万字,后面是一对交叉宝剑,徽章底面布满突起小圆点,背面是垂直别杆和挂钩。
1939年战伤奖章设立三个级别,黑色、银制和金制。级别授予是依靠受伤次数或伤残程度,伤得越重,越能够获得高级别的战伤章。1943年3月以后由于盟军不断轰炸,平民死亡或受伤人数不断增加,战伤章也授予平民。
1939年金制战伤章,最初是黄铜镀金或表面抛光,因此一些打磨的徽章底面突起小圆点几乎是平的。战争后期用金属锌镀金。硬模铸造,背面是实心。
1939年战伤章既有包装盒的,也有纸袋的。黑色级别通常是放在一个纸袋中授予,银制和金制一般情况,放在一个盒子中授予。所有级别徽章佩带在制服左边口袋上,低于其他任何奖章。
1939年黑色战伤章,早期为黄铜片冲压,战争后期材料匮乏改用钢片,因此后期徽章经常生锈。徽章表面涂有黑色油漆,并经过消光或半消光处理。徽章中心是M35钢盔,底面突起小圆点小而有规律,背面凹空,硬模冲压。带厂标代码的很少,仅仅占15-20%。
黑色战伤章:
1. 由于作战或空袭受伤1次或2次;
2. 执行任务时候冻伤。
银制战伤章:
1. 由于作战或空袭受伤3次或4次;
2. 失去一只手或一条腿;
3. 失去一只眼睛;
4. 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听觉;
5. 头部受伤;
6. 面部毁容。
金制战伤章:
1. 由于作战或空袭受伤5次或更多;
2. 完全失明;
3. 头部严重受伤;
4. 执行任务时阵亡(授于家属)。
参考文献: www.wehrmacht-awards.com和www.ww2medalsbadgesandinsignia.com
1939年银制战伤章,最初材料是黄铜镀银,战争后期(1942年)用金属锌刷成白色,硬模铸造,背面是实心。
凹空版1939年银制战伤章,普遍认为是1945年由于材料极度缺乏,一些黑色战伤奖章被刷上相应颜色,作为银制和金制奖章。因此,这些徽章背面几乎都是凹空的。
1939年黑色战伤章授予证书,服役在第1重装备滑雪营第4连队(4.(Pz.)/s.Ski-Btl.1),受伤在1944年4月15日,于1944年8月25日授于黑色战伤章,签名是第1重装备滑雪营少校指挥官,有部队印章。
很少见的1939年银制战伤章布制版,具介绍有三个级别,但介绍资料很少,佩带在运动服或工作服上。
其他介绍
1939年战伤章镂空冲压版,比较有争议,有种观点认为属于私人特殊购买的,也出现第1版和第2版,三个级别都有。
|